WFU

網站頁籤

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

針灸為何能改善症狀?




       

臨床上,針灸應用在神經肌肉關節的痠痛痲痹,最廣為一般大眾所了解,其實,舉凡頭痛、腹痛、經痛、失眠、便秘、皮膚搔癢、咳嗽......等症狀,也都能用針灸緩解,減低藥物的使用量,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依照傳統中醫理論,經絡輸穴在身體內負責運行血氣,當血氣運行出現阻滯時,身體會出現各種不適的症狀,而針灸經由數千年來的經驗實踐,在穴位上處置毫針或艾灸,激發經氣、疏通經絡,調節機體氣血運行,使經絡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,便能提高人體自癒的機制,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
中醫認為「不通則通」,無論是六淫之邪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脈道不利而痛,或是七情所傷,肝氣鬱滯、氣滯血瘀的疼痛,又或是氣血不足,筋脈失養的疼痛,都能透過針灸補益氣血、疏通經絡,使筋脈得養,疼痛自解。近年的研究對針灸的鎮痛作用已有許多證實,國際間更有多篇論文證實針灸對於癌症後遺症例如噁心嘔吐、疼痛等有緩解的效果,也為針灸增添許多實證的理論基礎。


針灸不只能止痛


除了緩解疼痛外,針灸還有預防保健的作用。例如現在常用的「穴位貼敷」、「三伏天」就是在針灸理論下的防病保健方法,研究證實針灸治療能增加身體補體的含量,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。而且,無論是針灸或是穴位貼敷,作用機制都無需經過身體的腸胃道,毋須擔心會造成肝、腎、腸胃的額外負擔,更是防病保健的最佳選擇。

經絡除了走在體表各部位,更有聯絡臟腑和體表的功能,中醫師根據十二經絡、經別理論,配合五臟、氣血、陰陽、子午流注等,選用適當的治療經絡及穴位,瀉有餘,補不足,使機體在新的基礎上,達到氣血陰陽自然平衡,紓緩各種症狀。例如心包經的內關穴,可以用來寧心安神,舒緩心悸、胸悶、失眠等症。胃經的足三里穴,可以用來補虛、調節消化系統。


醫師,你今天要針哪裡?


除了體針外,頭皮針,耳針,也都是很有效的針刺部位。體針涵括軀幹和四肢的穴位,臨床上多選用五輸穴,五輸穴是十二經分布於用肘、膝以下的穴位,這些部位的針刺安全性高,也最為大家熟悉。頭部的穴位最近腦部,因此頭皮的許多穴位對於中風後遺症,失智症,腦性麻痺或者疼痛範圍較大的患者,是很有效的針刺部位,頭皮底下其實就是堅硬的頭骨,其實也相當安全,不怕會傷到重要的內臟器官。另外,耳穴可以不用針刺,用磁珠或王不留行子貼按刺激,小小的耳朵囊括了全身的各部位、各臟器的相應穴位,經過訓練的中醫師更能精確的定義穴點,視患者的身體狀況給予適切的耳穴搭配。


注意事項


  • 針灸治療屬於醫療行為,根據〈醫師法〉「未取得合法醫師資格,不得擅自執行醫療業務」。針灸治療除了經絡穴道的認識外,更需掌握針刺的安全深度,以及適應症狀的穴位搭配,請務必找到合格的醫師進行診療。
  • 目前使用的針灸針皆為拋棄式,絕無衛生上的疑慮。
  • 較常應用的穴位多分布於人體四肢,因此進入針灸療程後,建議穿著較寬鬆的衣褲,或者帶短袖短褲來診所更換。
  • 在過飢過飽或過度勞倦的狀態下,建議您稍作休息或進食後再進行針灸,以免發生頭暈噁心等不適的情形。
  • 少部分的患者會因緊張或空腹時間過長出現暈針等不適症狀,在拔除針灸針後稍作休息都可以得到緩解。
  • 針灸的治療仰賴身體循序漸進的調整,在針灸取得症狀舒緩的效果後,要持續針刺,實際需要回診的次數,視疾病種類及患者身體原先的健康狀況而定。